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6日讯(见习记者张金玉)从因伤退役到重整旗鼓挖掘新赛道,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武汉“95后”创建了羽毛球品牌“的幸”,年销售球拍超百万副,产品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火爆,销量位居前列。他是怎么样才能做到的?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的幸”国际,找到了杨晨,听他讲自己“逆风翻盘”的经历。
杨晨和大多数运动员一样,6岁开始接触羽毛球并接受正规训练。2010年进入国家队后,杨晨便展现出他卓越的专业能力和运动天赋:2011年全国青年锦标赛男双亚军,2013年全运会男团冠军,2014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冠军,2015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第一名。接连创造佳绩的杨晨一度认为自身的事业要腾飞了,但是2015年的一次足球意外事故让他伤了脚踝。“对于职业羽毛球运动员来说,脚受了伤,职业生涯就算是结束了。”杨晨说。
“很多专业运动员退役后转型较艰难,怎么在未来探索出一条新路?”是迷茫期的杨晨一直思考的问题。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他创建国内一流羽球装备品牌的念头越来越强烈。2019年,他不断走访生产企业,最终得出结论:羽毛球市场依旧有无限潜能。
于是,杨晨就开始了自己的品牌之旅。他把品牌起名为“的幸”,这个灵感来源于一种龙卷树——被称为“地球上年龄最古老的龙血树的种子”。“我希望这个中国品牌能像这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一样,破土而出,青春永驻。”杨晨说。
杨晨对自己的每一个产品都如数家珍,每个球拍都有“中国故事”,他的爱国情怀也从产品中得以体现。他的羽毛球拍里出现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还有“倚天”球拍。“‘倚天’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这把羽毛球拍设计成AB框。”他说,“每把球拍都不是随意命名的,而是将功能与中国故事紧密结合。”
“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故事是十分丰富的,所以我就把品牌参数和logo全部标注为中文。”目前,杨晨自建羽毛球工厂,邀请专业羽毛球工程师,并通过严密的程序进行质量把关,做好“中国制造”。杨晨说:“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中国文化做推广,是十分值得骄傲的事情。”
一方面,杨晨以产业链为依托,深入挖掘和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完善的羽毛球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拓展市场渠道,提升“的幸”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在线下,青山区羽毛球球馆学球的学员慢慢的变多,有武汉本地的,也有国内外慕名而来的羽毛球爱好者。在线上,杨晨不断通过直播、短视频的形式抢占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他说:“刚开始,我的团队也只有几个人。别人发一条短视频,我就发三条;别人发十条,我就发几十条。只有勤劳肯吃苦,才有机会脱颖而出。”2023年,在杨晨及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品牌“的幸”羽毛球拍年生产量达110万副左右,“双十一”销售额达到了1500万元。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短视频平台、私域等领域,销售额各占五分之一,位于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羽毛球系列类目前列。
杨晨对未来的蓝图也十分清晰。他认为,想把公司规模做得更大,要继续在羽毛球培训上发力,并积极关注教练裁判培训、幼儿羽毛球培训、羽毛球特色体验式服务等。“这个时代机会很多,重点在细分市场的把握。”杨晨说,“人要时刻保持学习和‘空杯’心态,不断确立和落实新的目标。”谈及未来,杨晨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