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评弹是极富江南水乡特征的曲艺,是我国优秀前史传统艺术的珍宝,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姑苏评弹是我国400多种曲艺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品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姑苏评弹以“说、噱、弹、唱、演”构成共同的归纳艺术,音乐、文学与说表三者相互烘托、交融,构成共同的艺术魅力。
姑苏评弹又称弹词、平话或南词,用姑苏方言说唱,是姑苏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在盛行区域,姑苏评话俗称“大书”,姑苏弹词俗称“小书”,总称“平话”。所谓大书一股劲,小书一段情。姑苏评话是以徒口讲说扮演的曲艺平话方法,盛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含上海大部的吴语区域。姑苏评话,在明末清初就已构成,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建立有行会安排“光裕社”。咸丰、同治年间,呈现了说演《水浒》的姚士章等名家。
姑苏评话的艺术传统十分深沉。扮演以第三人称即平话人的口吻来统领叙说,中心刺进第一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言语进行摹学。扮演一般为单档(一人)登台开讲,醒木一方,折扇一柄,边说边演,体裁多为演义公案及英豪史诗,说表雄壮豪放。传统书目有《三国》《隋唐》《岳传》《英烈》《水浒》《七侠五义》等。
姑苏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法扮演的曲艺平话方法,发源并盛行于以姑苏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其构成于明末清初。它以其老少皆宜、文野并存的艺术魅力,倾倒了很多的新老书迷和中外朋友。清乾隆时十分盛行,如弹词演员王周士,曾“御前弹唱”。自清代以来,名家荟萃,门户纷呈,比较大的门户有陈(遇乾)调、马(如飞)谐和俞(秀山)调。上世纪40年代末,逐步演化成了专业的书场,如姑苏市区的“光裕书场”和“梅竹书场”等,以及一大批底层的社区书场。
姑苏弹词的扮演一般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配乐,说时也有选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景象。演唱选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平话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构成了许多的音乐门户,故“书调”又被称之为“根本调”。
前期扮演多为一个男演员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呈现了两个人伙伴的“双档”和三人伙伴的“三个档”扮演以及小组唱、扮演唱、大合唱等多种方法。其间以双档最常见。上手三弦,下手琵琶,内容多为才子佳人。传统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描金凤》《三笑》《啼笑缘由》等。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习惯听众的需求,又立异了把一个故事分红三四回书、在两个小时内说完的中篇方法和以半小时左右说完一个故事的短篇方法,颇受听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