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防伪码”沦为制假售假幌子 新京报社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浩瀚体育官方网站

警惕“防伪码”沦为制假售假幌子 新京报社论

  包装上贴了“防伪码”,商品就一定是正品了吗?恐怕未必。据北京日报报道,不少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使用了虚假防伪码,用包装盒上的防伪码扫描,货品提示是正品,但从其他渠道直接联系官方查询,却被“打假”。

  作为常见的预防假冒伪劣手段,商品防伪码的原理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厂家给每件商品设置的防伪码都是唯一的,消费者通过将防伪码与厂家后台的记录进行比对,就能实现识别商品真伪的效果。

  然而,商品可以造假,防伪码同样也可能。现实中,不少消费者看到商品贴有防伪码,就以为是正品,并不会真正去比对。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这一心理,张贴无效的虚假防伪码,甚至“造假造全套”,自制防伪查询网络站点进行欺骗。

  目前,或许不足以判定所有贴了虚假防伪码的商品都是“假货”。但仅仅凭着连防伪码都造假这一点看,相应商品已然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至少是名不符实的伪劣产品。如果防伪码乱象不止,消费者不仅会困扰于商品真伪的甄别,还会困扰于防伪码真伪的甄别。

  防伪码是怎么造假的?防伪码和查询系统的设计、生产、搭建等早已是一条成熟产业链。相关公司可以提供全套服务,一枚防伪签上可以同时印制二维码、网址和电话三种查询验证途径。根据记者调查,部分制作防伪码的企业并不要求买家提供相关资质。

  这些设计制作防伪码的企业,会在相关页面使用“国”字头的头衔,让我们消费者产生权威认定的印象。假冒伪劣产品如果贴了这样的防伪码,就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辨别力,也给后续维权制造障碍。

  事实上,不少知名品牌的正品,反而不会使用这一些“国”字头的防伪系统,而是通过企业自己的公众号、小程序、网站等渠道,让我们消费者进行查询和比对。

  杜绝防伪码造假,需要从源头把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承接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任务时,必须查验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营业执照、权威机构的检验合格报告、商标持有证明与质量标志认定证明等。

  因此,一些企业随意生产销售防伪码的做法,已明显违反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上述办法还规定,生产不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的防伪技术产品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防止虚假防伪码泛滥,关键在落实防伪码企业的责任。防伪码企业失职,也在助长着假冒伪劣。如果消费者因为虚假防伪码遭受损失,防伪码企业也要承担间接责任,对消费的人受损的权益作出补偿。

  防伪码因市场而生,是市场自发探索并逐步普及的商品防伪技术,应当尊重这种市场的智慧。与此同时,决不允许预防假冒伪劣的防伪码,沦为造假的幌子和工具。对这种特殊的产品,有必要下更大力气,加强完善规则,兜住真实底线。

  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生产同类型产品的公司能够通过行业协会成立质量联盟,推出统一的防伪验证平台。比如,美妆产品是假冒伪劣的“重灾区”,一些伪劣美妆产品通过虚假防伪码蒙蔽消费者,正规企业就不妨联合起来,推广通用防伪码。

  对于某些打着“国”字头的防伪码企业,更要查查其命名是否合理合规。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名的规定要求,企业名不得随意冠以“中国”等字词。如果顶着“国”字头的防伪平台给假冒伪劣产品背书,显然会损害国家机构的公信力。

  防伪码“李逵”和“李鬼”真假难辨,暴露了商品质量监管的薄弱点。监管部门、企业、行业组织要充分重视,本着便利消费者的原则,一直在优化防伪技术,降低维权门槛,把打击假冒伪劣走向深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乒出快乐,乒出精彩,爱乒才会赢一乒到底!